《繁花》里的定胜糕、凯司令,上海旧辰光的烘焙!

分类栏目:首页>>石占学院>>前沿资讯

伊莎莉卡烘焙网

开间甜品店

宝总泡饭恰了伐?

汪小姐最爱的排骨年糕打卡了伐?

今天一起嘎嘎三胡。

大家最近有没有在追《繁花》?我追得老开心了。

这部以9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商战让很多那个年代的人产生了共鸣。虽然剧情对于90后、00后的我们有点陌生。

但是!

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《繁花》里面出现的那些美食,我倒是看得挺高兴。(主打一个看剧也不务正业。)

这里头的美食可高级可接地气。

既有上千元的包厢美食,也有江浙地区家庭爱吃的朴实泡饭,处处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食物的讲究。

《繁花》一出,不管是各路自媒体也好、品牌店铺也好,都纷纷趁势推出《繁花》同款。

同款的美食套餐、同款的打卡地图等等,大家的热情被拉到了一个新高度。仿佛提前过年。

最近的黄河路更是一举拿下新晋打卡胜地。网友开玩笑说,武康大楼都要谢谢王家卫的《繁花》,分了一波人流。

回到《繁花》。

这部片子还真是有这样的魔力。越看吧,越能勾起一代人儿时的回忆。

尽管我这个年纪不是很了解宝总业务,但是里面出现的上海本土老字号,我还是非常了解的。

“一包定胜糕五十万。”

在《繁花》里,爷叔同款定胜糕出自杏花楼。

杏花楼创建于清代咸丰元年(公元1851年),以餐饮起家、月饼发家,是上海著名的百年老店。

定胜糕,是江浙地区的特产。

它的颜色呈现淡红,吃起来松软香糯,里面有夹着馅料。老底子在上海,要是有亲朋好友乔迁,就得送上定胜糕,讨个口彩。

只不过现在的杏花楼已经没有了银锭造型的定胜糕。想要打卡爷叔同款,恐怕得去别家找找了。(听小伙伴说好像乔家栅还有卖)

在杏花楼对面的就是远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——国际饭店。

说到国际饭店,那一定少不了它们家的蝴蝶酥。

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,在20世纪30年代有“远东第一高楼”之称。

以前我真没觉得国际饭店蝴蝶酥这么出名。可是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,蝴蝶酥摇身变成了抢手的网红单品了。甚至都有黄牛等在门口......

其实除了蝴蝶酥以外,国际饭店还有银丝卷、酒醉蛋糕、哈斗、奶油角等等,它们也都非常出名。

我记得第一次吃银丝卷的时候有点懵。

因为它的外观看起来就像一个白馒头。于是我问家人“为什么叫这名字”,哦,原来它是内有乾坤。

掰开银丝卷,里面是一缕一缕的面团,好像银丝一样而得名,吃起来香甜可口。反正也是图个新鲜感。

至于酒醉蛋糕,这个大家要是来上海可以买一个试试。

打开包装盒就可以闻到浓浓的白酒香气,中间是蛋糕体,顶部是酥脆片和糖霜装饰,外观看起来有点像拿破仑。

和杏花楼同一个公司的沈大成,也是每次去南京路必打卡的。

沈大成创建于光绪元年(1875年)已有140余年历史。

只要去沈大成,少不了买青团,还有双酿团、条头糕、金团、八宝饭等。每逢节假日,尤其是清明前后,沈大成门口挤满了争先恐后买糕团的人。

沈大成这几年也开始更接近年轻人,推出了创新口味的青团。

到了夏天,沈大成保留着传统老式绿豆刨冰、红豆刨冰。贼凉爽了。

跟现在流行的绵绵冰完全不一样,这种刨冰才是夏日的记忆。

“听说爷叔喜欢吃西点,

我特地去买了凯司令每样都买了点。”

出镜率超高的凯司令蛋糕,对于上海囡囡来说是儿时记忆中的奶油蛋糕了。

逢年过节有凯司令的大蛋糕,那可以说是相当拉风。一朵朵手工裱花,硬邦邦的白脱奶油,这口感直至今日仍然吸引着许多人。

除了白脱蛋糕,凯司令的掼奶油、栗子蛋糕、哈斗,也是老上海人最爱吃的经典之作。

不过现在有人说凯司令用植物奶油,不爱吃了。要我说咱吃的就是一个回忆里的味道,真要变成了动物奶油,那还是凯司令嘛?(别杠,杠就是你对)

“这叫有福同享,做人不能忘本”

《繁花》还出现了红宝石的身影。大结局里,汪小姐回到上海请大家吃的漂亮蛋糕就是来自红宝石。

“顶上这块带花的,这最好的第一块,我是要给师父的。”

老实说,比起凯司令,我对红宝石的记忆更加鲜明。

以前过生日或者过节,就会去附近的红宝石订一个大蛋糕。

要是有人来家里串门,长辈就喜欢买上几块奶油小方放在冰箱里。只要客人来了,就立马端出来。

奶油小方经典吃法,先把上面的罐头红樱桃吃掉,然后开始品尝下面的奶油。挖到中间部分夹着菠萝丁,每次都期待下一口能吃到菠萝。

我记得以前和一个上海甜点师傅聊天,他问我为什么这么人喜欢红宝石奶油小方。他说,因为情怀。

“从此排骨是排骨,年糕是年糕。”

 问老上海人,哪家排骨年糕名气最响。那肯定是云南路上的鲜得来。也是《繁花》里汪小姐最爱的。

煎得酥脆的排骨搭配上软糯筋道的年糕片,浇上灵魂酱料,这味道嗲得哟~

只不过,几年前去吃过一次鲜得来排骨年糕,感觉没有特别好吃了。不知道是自己的嘴巴刁了,还是其它原因。

你们去排队吃了嘛?

除了以上这些,《繁花》里早餐铺的粢饭团、街头的油墩子、四如春的冷面、振鼎鸡的白斩鸡,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美食,每一样都能带着我们立刻回到过去,看到了那时候的自己,记忆涌上心头。

《繁花》也让我了解了上海烘焙的过去。那个年代的上海可以说是国内西点烘焙的发源地,奶油蛋糕、栗子蛋糕等都是上世纪的时髦单品。

上世纪20年代,自上海开埠之后,各种中西结合的海派西点就此诞生。白脱蛋糕、奶白蛋糕、麦淇淋蛋糕到后来的鲜奶油蛋糕,一路发展。

上海更是作为全国最早吃面包的城市。

记忆里的静安面包房,查看资料的时候看到说当时静安面包房法棍卖5角2分,再加2两粮票,吃惯大饼油条的上海人对此表示很好奇。上海人喜欢时髦,所以当时在华山路有着自行车上挂法棍的风景线。

马哥孛罗、樱花面包房、申港佐食房、上海凯迪面包房、新侨面包世界、华侨面包房、香特莉.....如今这些面包店,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。

但对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它们是时代的印记,是许多上海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美味。

我们总在说,时代在发展,有的品牌在时代潮流中被无情淘汰,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或许这是它们的宿命。

但也为我们留下了老大昌、静安面包房、杏花楼、沈大成这样的老字号品牌,依旧在为更多人创造新的记忆。

《繁花》把萧条的黄河路带回人们的视野里,把泼天富贵撒向了那些上海落寞的老字号,让上海小囡再次看见了它们,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属于上海独有的腔调和烟火气。(感谢!)

至于《繁花》的这一波热度能持续多久,我并不知道。

但我希望可以越久越好,让这些经典美味留得更久。守护住这些美味,也是守护属于自己的珍贵记忆。

(老字号们也努力,接住这波富贵啊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