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皮在武汉人心中是什么地位?

分类栏目:首页>>热门小吃

风味星球

开间小酒馆

万万没想到,武汉人对豆皮的情感,竟比老酒还浓烈醇厚。

作为非湖北籍游客,对武汉过早的印象停留:热干面、油饼包烧卖、糊汤粉、面窝、蛋酒…然而当我们开始在武汉调研当地人最难割舍的过早,他们异口同声给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:

“豆皮”

在武汉人心中,豆皮是地位崇高的过早拳头美食。摊饼皮、煎蛋皮、拌臊子、蒸糯米……豆皮的制作工艺繁复,能有正宗地道的出品,需要过硬的功夫在身上。

豆皮可不是“家楼下的最好吃”,而是“值得过江过桥,寻着去吃”。

马路边,餐厅隔壁桌,出租车司机,酒店前台,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,媒体人还是本地居民,所有人提到过早,第一句问的就是:“你们吃豆皮了么?”

“来武汉过早,一定要尝尝豆皮啊!”

“别人让你们去哪家?哦,那家不行,你必须去XX家。”

“豆皮我这边有累积了六万多字的内容,可以全部发给你!”

“能不爱豆皮么,但是好吃的店不多了。”

在《风味原产地·湖北》首播的这天,我们联合了最懂城市烟火气的官方账号“武汉文化和旅游局”,一起制作一份老武汉滋味的豆皮地图。

如果看完了本集《风味原产地·湖北》,动了心思要去武汉过早,欢迎记下这些店铺,它们保留着武汉人对豆皮最真挚的记忆和最传统的滋味,是武汉过早不容错过的明珠。

清晨,汉阳西大街的青石小区,三口大锅升着白雾,一条队伍不断变长,「西大街豆皮大王」门前日日如此。

大王名叫徐志刚,1988年在大智路的老通城工作,从切菜、泡糯米的学徒做起,因为悟性好,一年后就正式站到了锅边。

2006年老店拆迁,2007年与妻子在西大街开了自己的小店。

我见店里有块“豆皮大王”的牌匾,问徐师傅来由,他连忙摆摆手,“顾客送的,我们当时就是无名小店,可不敢用这个名字。”

徐师傅是老通城的师傅教出来的,他家的豆皮也保持传统派:

用河蚌壳摊皮子,导热慢又贴合锅边的弧度,只要不磕破就能用一辈子。传统三鲜就是猪肉香菇笋丁,香干是周围上学的孩子爱吃,拗不过才加的。老式豆皮是非常干,臊子干爽不带卤水,能用手捧着往锅里放。打浆必须有黄豆、绿豆、糙米三样,加豆子是为了让饼皮更酥。

我记下这些门道,在其他老店也悄悄观察,果然一一得到验证。

店里三口大锅,一口在后厨摊饼皮,两口在店门前,一锅三鲜,一锅牛肉,按13:00收摊备料,但通常12:00就售罄。

除了这两味,店里还能做「蛋光豆皮」,这是豆皮的“轻奢精简版”,舍去糯米,酥脆的饼皮直接裹满臊子,香到极致。

蛋光豆皮好吃,但一锅只能出小小的一人份,因为耗时,已被很多店淘汰。

徐师傅心软,“老街坊都是吃了十几年的,看着他们上了年纪,吃糯米不好消化,只能点蛋光豆皮过过瘾,还是要做啊。”

清晨6:10,前进四路「严老幺烧麦」家的第一锅豆皮出炉,如果你沉迷豆皮的蛋香,它家绝对合你胃口。

做豆皮必须要用土鸡蛋,味道正,而且蛋黄是金黄色,烙出来的虎皮纹才好看。

豆皮一定型,师傅就要准备跳起摇摆舞了:

调小火,手拿一把铲子,一边压一边转锅,身体跟着锅的幅度摇摆,细细地把蛋皮煎香,饼皮和糯米紧紧贴在一起。四角往中间一合,切成5×4的小格子,每份2块,一锅刚好够10人。因为豆皮被紧紧压过,铲到盘子里,臊子几乎不会散出来,倒像一块四四方方的糕点,卖相完美。

「严老幺烧麦」家的豆皮队伍长得吓人,站在队尾观察,发现行家都是有备而来:酱肉包和烧梅排队的人不多,先去端一盘,边吃边等豆皮——吃着碗里瞧着锅里,原来是这意思啊。

眼看胜利在望,前面2位阿姨忽然甩出12张小票,不妙!

“不好意思嘞,这锅我们包了,寄给成都上班的姑娘”,众人苦笑,收收口水,又是难熬的10分钟,且排吧。

要聊豆皮,就绕不开「老通城」。它是始于1929年的武汉老字号,在大师高金安的带领下,打出“豆皮大王”响当当的名号。

一代代师傅在武汉开枝散叶,好吃的豆皮店,创始人或多或少都与老通城有联系。如今,老通城唯一门店开在吉庆街,店里80%的客人都是爹爹婆婆,中午11:00进门,座位满满当当。

老通城至今仍然用的是老店配方、老师傅的规矩:糯米要用孝感的,猪肉一定要用瘦肉搭上猪心口、口条,香菇要选巴掌心大的花菇,笋一定是冬笋……你也看不到师傅们翻锅炫技。

不翻面,蛋皮朝下,切出小块,再单独翻面煎香,是老通城豆皮最原始最传统的做法。当然,老字号偶尔也整花活儿,比如除了三鲜、牛肉两味,还有略显奇葩的「藤椒鸡肉豆皮」,用鸡腿肉配胡萝卜洋葱。

店里还有个规矩:豆皮盛出来要上秤,每份绝不低于300g,捧在手里沉甸甸往下坠。

豆皮分干湿两派,各有拥趸,能原地打起来的那种。高雄路的「王师傅豆皮馆」是湿派豆皮的代表,而且代表作不是三鲜,而是牛肉豆皮。

不光臊子里有牛肉,出锅后,还要额外浇一勺牛肉粒、一勺卤水在表面上,糯米吸饱了汤汁,倒是像卤肉饭了。

老板99年在这条街上开店,手艺是跟着小姑妈、小姑爹(老通城的豆皮师傅)学的。他告诉我,其实最开始自家做的也是传统干派,后来年轻顾客来的多,觉得豆皮太噎人,总喊他加卤水,加着加着就成了现在的“卤水糯米饭”。

老板也说了,卤水都是最后浇,不喜欢就不加,干派爱好者不用皱眉头,好商量好商量。

「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」开在汉阳桃花岛,50年的老店,和西大街、元记、曾记并称“汉阳四大天王”。不过他家是剑走偏锋派,以“豪华豆皮”“盖浇豆皮”的称号走红。

三鲜豆皮打底,再加现炒的腰花、鳝鱼、肉丝、牛肉、虾仁……往豆皮上一盖,熟客还会要求把豆皮再回个锅,吸一吸锅里的料汁。

看得见的猎奇之外,这家的三鲜豆皮其实就很能打了。

豆皮一锅一般给3-4个鸡蛋,这家直接翻倍给,4个洋鸡蛋2个土鸡蛋,每份都是双面蛋皮,又香又厚又扎实。

对武汉人而言,「三镇民生甜食馆」的过早就像“秋衣扎进秋裤里”一般放心。它家的豆皮也是如此,简简单单的老味道,不过分油腻,份量不大不小,干湿适宜。

站在档口瞧着师傅做豆皮,发现一处与别家不同:它家的糯米是没有预调味的,师傅会额外准备一碗撒粉,混着黑胡椒、盐等调料,往铺好的糯米上一挥,香气更直给。

师傅告诉我,店里每天要做100-120锅,一直卖到19:30,下班的放学的,肚子饿了都能吃得到。熟悉的塑料币,熟悉的绿餐盘,3块热腾腾的豆皮,1碗香甜的桂花糊米酒,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安心了。

●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携手《风味原产地》,向所有吃货推荐武汉豆皮

好吃的豆皮越来越少了吗?

聊起这个,师傅们手下依然忙忙碌碌,“夏天在锅边蒸桑拿,冬天半夜就要起床,苦啊,年轻人哪个遭得住哦。”

可你看,水陆街的「阿斌三鲜豆皮」,依然上演着师傅随性潇洒的舞步。广八路的「味美香豆皮」,老板的爷爷是豆皮大王高金安的师兄,武大华师的学生靠它撑过早八。硚口幸福一村的「铁棚子豆皮」,是少见的女将掌勺的豆皮摊……

当年的小学徒,如今成了撑起过早半边天的老师傅,一锅锅地做着,一天天地守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