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卤煮南牛杂,广东人为什么这么爱牛杂

分类栏目:首页>>石占学院>>热门品类

美食导报

武汉九九精武鸭脖的做法

北有卤煮,南有牛杂,广东人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这么爱牛杂。


穿着“人字拖”,站在路边用签子插着吃,热腾腾的牛杂,是广州人从小到大的,乡愁。


每位自信的牛杂摊主都有他们引以为傲的“供应链”,新鲜的牛肚、牛心、牛肠是出品好吃的关键。


其次便是自己的独门汤汁,在汤汁的“镇压”下,腥味被大限度地压制,使得这道小吃从广州发源,火遍华南等地,深受多地食客喜爱。


一、牛杂,走鬼档的流量密码


如果你问一位老广哪里的牛杂好吃?


回答肯定有这3个——家楼下、学校后门、用手推车装的。


不论闷热的夏天、湿冷的冬天,不论藏在多么深的巷尾,牛杂摊前从不缺前来寻味的老饕。


大锅里冒出的烟气带着浓郁的牛杂香,让人垂涎欲滴,伴随着老板剪牛杂的“咔咔”声,食欲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。


牛杂又称为“牛杂碎”,是牛内脏的统称,民间也称为“牛下水”。它们本是要被扔掉的废弃物,却在如今成为人们口中广为流传的传统美食。


相传在清朝时期,有一年天气大寒,牛肉需求增加,供不应求。广州西关地区有位厨师便尝试将牛内脏与萝卜一同焖煮,再加入八角、香叶、陈皮等香料,以此招待客人。


结果煮出来的一锅,香飘满屋,也飘遍了西关,获得了街坊们的喜爱。


广州人真正爱上牛杂,大概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,改革开放后,不少广州人做起了个体户生意,一波人选择推起小车,做起“走鬼”卖牛杂。


每辆小推车、每锅牛杂的背后,都肩负着他们的家庭生计。


在当时,新鲜的牛下水只要4毛钱一斤,烹饪好的牛肚可以卖到2元一串;小贩推个铁皮车沿街售卖,不用交铺位费,广州本地人叫它走鬼档。


听起来是门好生意,可牛杂小贩需要在凌晨3点去屠宰场,把下水买回家,连夜搓洗其中气味浓重的污物,辛苦程度可想而知。


用广州当地人的说法就是:不怕臭,不怕累,不怕鬼的人,最先上岸买车买楼。


未标题-1.jpg


二、30年的“老推车”,“迟到早退”的阿叔


在江南西附近有辆摆了三十余年的老推车,摊主阿叔是位“60后”,今年62岁的他和老伴摆了三十几年的摊,一开始和老伴一人一摊,后来太忙了,便改为如今的一个摊位。


“虽然我晚开档,早收工,但是好多老广街坊都认识我啦!”阿叔边开玩笑边说。虽然“迟到早退”,但阿叔对牛杂却是一片热忱。


他说:“雪柜冷藏过的不行,新不新鲜吃进嘴巴就知道了,每天新鲜牛杂卖完就收摊了!”让阿叔说出这么有底气话的其中一个原因,便是户籍——阿叔是位懂牛、爱牛的潮汕惠来隆江人。


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,不少老人、学生都被这美味吸引,排队买牛杂。


一份净牛杂15—35元不等,萝卜牛杂则是15—25元,还可以按串买,选择自己想要的部位。


三、从化州到广州,靠牛杂买房的娟姐


被街坊称作“牛腩娟”的娟姨从2000年就开始在街头摆摊卖牛杂,凭借一盏煤油灯、一锅清汤牛腩加牛杂,几年时间便在化州买了自己的房。


在化州摆了几年摊后,娟姨便和家人一起,来到广州开了个铺头,卖的除了自己最熟悉的牛杂,还有她家乡的捞粉、簸箕炊。


对娟姨来说,化州牛杂是她们从小就吃的味道,在广州“复刻”家乡味,抚慰的不仅是自己,还有许多和娟姨一家一样,在外打拼的人。


和卤汁牛杂不同,化州牛腩牛杂是清汤底,汤色清澈但回味悠长。


看到娟姨的锅,导报君很是疑惑,锅里的两个罐罐是什么?


娟姨介绍,这两个罐子是化州牛杂的特色!和以往的装盘后拌常温的酱料不同,化州牛杂的酱料是和牛杂一起在锅里温着的,两个罐子酱料一个辣一个不辣,温热的酱料风味很是特别。


除了牛杂、牛腩,店里还有粉面、粿条、猪红豆芽、捞粉、簸箕炊等特色美味。


靠着一锅牛杂,靠着起早贪黑的毅力和对牛杂的热忱,摊主养活了一家人;更在广州这座城市,用袅袅的烟气和浓郁的口味抚慰着无数食客的味蕾。